对于沙丘之变事件,就凭小小宦官,是如何将整个大局把控在手?
前言
在中国的历史上,每一代王朝的更迭都是以战争的方式来获取的,当然每一任天子的继位亦是用无辜生命以及血的代价换来的,或有兵变,或有反叛,也或有弑君杀弟等来夺取皇位,而这种种充分说明了权利、地位、金钱所给人带来的诱惑力之大。
然而,发生在秦朝前期的一次密谋之变却是以宦官为首拥立的,事件的起因就是秦国统治者在出巡游历的过程中病倒,并且写下由扶苏继承遗诏,然保管诏书的宦官赵高却有了阴谋之念,威胁丞相李斯协助,再将继承皇位之人的扶苏与蒙恬处理,接着隐瞒皇帝的死讯,为了遮挡尸体的臭味,将咸鱼放置车上来遮人耳目,待回国都之后,拥立胡亥为新任皇帝,也就是史称的秦二世,这就是沙丘之变的大致情形。
天子暴毙,赵李密谋
在春秋战国末期,秦朝统治者一统天下后,开始了全国各地的出游,左有李相,右有赵高等人陪同,而在当时的出行目的地是向着九嶷山,祭拜舜帝,这也看出天子尊重死者的精神,然后乘船顺着长江而下,观沧海,过丹阳,到江南,接着登山望顶,刻石歌颂,最后起驾返回,沿着海岸西行,在平原渡口病倒,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为一代君王对死亡的恐惧可想而知,他讨厌群臣议论关于死的事情,这也看出统治者对生的渴望,对死的不甘心,待他病情严重之时,才命宦官赵高写下遗诏传位于扶苏。
展开剩余78%据《资治通鉴》记载:"始皇恶言死……病益甚……书已封,在赵高所,未付使者。"
由于赵高与扶苏有很大的嫌隙,便有了篡改诏书的念头,就将诏书搁置并未发出。
不久之后,统治者在沙丘一带驾崩。面对皇帝的突然在外病逝,李相为防朝局动荡危及天下发生变故,于是就秘不发丧,将棺材放入凉车之中,依旧如同往常,所到一地,奏报当地事务,当然,此事只有皇帝旁边的人知道内情。这个时候的赵高其实已经盘算良久了。
借着胡亥的信任,且容易掌控,便说服秦二世用假遗诏将扶苏铲除,而此事件要想成功,前提是必须有李相的联合才可,然当时的李斯断然不会有此念头,但是在赵高的三寸不烂之舌的言语击中下,再以蒙恬进行对比,很显然,自己略低一筹,加之秦二世的仁慈忠厚,赵高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语言最终密谋如期执行。而这场棋局的最大掌控者其就是赵高,其他人都是他的妻子。
篡改遗诏,宦官当道
对于宦官当道之举,也足以看出秦朝已经开始进入衰亡的倒计时,再就是当时社会以及朝政的混乱局面,为后来六国复辟埋下种子。在李相与赵高共同谋划施行后,很快修改了诏书,立胡亥为新的天子,在秦二世上让后,首先对先皇的的所为进行了多次的斥责以及批评,对于先皇所制定的规定各种抱怨和废除,还有就是对种种社稷加以磨灭,因惧怕扶苏的势力,秦二世在宦官赵高的怂恿下,就此也将扶苏与蒙恬扼杀在摇篮里,而这个时候的赵高正所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秦二世本身就属于与世无争之人,原也没有任何心机城府,由于身旁有小人辅佐,才使得他误入歧途。
事件的过程发生在这里,秦二世最终任由赵高肆意摆布,只得听之任之,以傀儡的方式得过且过,直至最后假装疯子。随着秦二世的继位,赵高的宦官集团日渐壮大,内心得不到安全感,随即开始了各种杀戮,首先从王公贵族开始,秦二世的兄弟姐妹一个个都为这次的密谋献出了生命。
而这个时候的胡亥才幡然醒悟,才知赵高的真正阴谋以及最终目的就是登上皇位,可是已经为时已晚,从这里再次看出赵高的狼子野心,而他只是觊觎皇帝的宝座,对于他来说,有权力、地位、金钱这已经足以,国政发展如何,百姓生活咋样,这都无所谓,此时的秦二世已经完全被封闭起来,不再见任何人了,为了防止赵高的暗杀,就开始装疯卖傻生存着,李相也就此被贬职回乡。
皇陵殉葬,天下危矣
在新朝天子顺利上位后,就正式发布治丧的公告,可这个时候的先皇遗体早已恶臭难闻,即使有鲍鱼气味的掺杂也无法遮掩尸体腐烂的味道,从沙丘到达咸阳的路途太久,但是秦二世不管如何诽谤诋毁自己的父亲,在下葬之时还是费了一番心思,按照生前的意愿,葬于骊山黄陵,将铜融化后注入墓穴底部,再将下面密封堵塞,接着将各种奇珍异宝埋于下面,制作了各种机关进行保护,用水银做成了江河湖海进行机械的流动输送,顶上绘有天文图像,再将后宫嫔妃全部陪葬,而这些制作机关的人也尽数被封闭于墓穴之中,就这样下葬仪式圆满完成。
接下来就是赵高将朝廷之上乃至举国上下所有不服他的人进行了大屠杀,有秦国的忠臣,重臣,谋士,只要牵扯到他,就即可问斩,正所谓"平静下的暗流涌动",这时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统一的六国也开始蠢蠢欲动,其实赵高之所以在沙丘一带,预谋盘算,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映了时局使然,而赵高的种种行为,其也是写出了秦朝统治者的人格设立,再就是对于当时的动乱,百姓以及官僚对于权力的向往以及地位的追求,而秦朝统治者对于宠信的选择并没有慎重,导致了后来宦官有机可乘。
据《春秋》记载:"虽暴秦之罪,上通于天……而赵高犹其次焉者也。"
结语
总之,沙丘之变的发起,可以说是直接导致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灭亡的导火线,而对于此次的宫廷政变,也是影响秦朝生死存亡的重要转折点,如若公子扶苏继承皇位,兴许秦国王朝会有另外一番结局,秦二世的上位,延续了秦始皇的对百姓的压迫,以及滥用私刑,可以说比他更加昏庸,听信小人谗言,肆无忌惮的大开杀戒,将宗室、大臣都彻底清除,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不得不被迫起义,其实在秦始皇一统后,一心建立他梦想的帝国,将百姓置之度外起,这个国家就已经注定了最后的结局,宦官谋逆,完全是顺应了时势,加快了灭亡的步伐罢了。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春秋》
发布于:天津市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